2023年4月,据南华早报,我国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,将在2024年向月球发射一架无人飞船,携带一台3D打印机,测试在月球表面建造居住区的可行性。这是中国探索月球资源和建立永久基地的一部分。
看到这里,大家是不是感觉有点似曾相识?这不就是《流浪地球2》里用3D打印技术建立月球基地的场景吗?没想到,科幻电影里发生的事情,这么快就要在现实里重现了!
不过,建立月球基地真的有这么简单吗?3D打印又能在月球基地的建造中起到什么作用?下面我们就深入分析一番。
恶劣的月球环境
想要在月球建立基地,必须要了解月球的环境。
月球不同于地球,它没有大气层,无法阻挡宇宙射线和太阳风的侵袭,大量来自宇宙的辐射可以轻松到达月表,对人体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。
没有大气,也意味着不能保持稳定的温度,月球上的昼夜温差非常大,白天可以高达100摄氏度,晚上则低至零下150摄氏度。这对于人类和设备都是极大的考验,需要有强大的隔热和调节能力。
另外,坑坑洼洼的月球表面经常受到微流星体的撞击,这些小石头以高速飞行,可以穿透金属和玻璃。如果没有足够的防护措施,月球基地很容易被破坏或损坏。
所以,在月球上所建立的基地,必须具有抵御辐射和微流星侵袭和隔热的能力。而想要做到这点,就需要基地的墙体足够坚硬,也足够厚。
编辑搜图
建筑材料——风化层
当然,这些要求用混凝土就能轻松满足,但月球上没有混凝土。如果要从地球运输过去,以目前的火箭运输能力,每公斤物质运到月球需要花费数万美元,一个基地动辄几万吨,这种成本是任何国家都无法负担的。
幸运的是,月球表面有一层厚厚的风化层,这是由微流星体撞击产生的尘埃和碎石组成的。这些物质可以用来制作建筑材料,例如水泥、砖块和玻璃。
编辑搜图
如何建造基地
这时候,3D打印技术就派上用场了,这是一种将数字模型转化为实体物体的技术。可以用激光或微波将风化层加热融化成陶瓷状的液体,然后用3D打印技术将其打印成所需的形状,如基地的地基、墙壁和内部结构。
除了利用风化层,我们还可以使用充气模块来建造月球基地。这些模块在发射时压缩成小型容器,到达目的地后再充气展开。充气模块具有重量轻、体积大、成本低等优点,而且可以提供良好的隔热和防辐射效果。
结合3D打印和充气模块,就可以在月球上建造出既坚固又舒适的基地。例如,我们可以先用3D打印机打印出一个圆形平台,然后在上面安装一个充气圆顶,并在圆顶周围堆叠风化层作为保护层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帐篷的居住空间,可以容纳多人生活和工作。
编辑搜图
能量来源——氦-3
解决了基地的建筑问题,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就是基地的能量从何而来?利用太阳能?然而月球上的白天和黑夜都很长,每个周期持续约14个地球日。这意味着太阳能电池板在白天要收集足够的能量来支持长达14天的黑暗期。而且,月球上也有一些地方是永久处于阴影的,例如一些陨石坑或南极区。这些地方无法接收到太阳光,也无法使用太阳能。
其实,月球上有着最具潜力的能源——氦-3,它是氦气同位素,它可以和氢的同位素发生核聚变反应,释放出大量能量,而且不会产生核辐射和核废料,是一种完全清洁的能源。科学家们认为,如果能够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,氦-3就可以用来完全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,从而解决地球上的能源危机。
编辑搜图
虽然,氦-3在地球上的含量非常稀少,已探明容易获取的这种资源只有500公斤左右。但在月球上,由于没有大气层和磁场的保护,太阳风中的氦-3就可以直接沉积在月壤中。据估计,月球表面的风化层(表皮土)富含着大量的氦-3,总储量高达100万吨,是地球的200万倍,足够全世界发电使用1万年。
因此,如果我们能够在月球上建立开采基地,对氦3进行大规模的提取和利用,就可以为月球上的3D打印提供稳定和高效的能源。当然,这也需要我们先突破可控核聚变技术的难关,并设计出适合月球环境的核聚变反应堆。
目前,我国已经在研究月壤样品中氦-3的富集特征、逸出特性、提取温度等关键科学问题,并为估算月球氦-3资源量和探索月球氦-3利用可行性提供科学数据支撑。
月球上获取水和氧气
解决了基地建造问题、设备能量问题,基地要维持生命还需要水和氧气。那么,该怎么获取水和氧气?
其实,月球的南极和北极有一些永久阴影区,那里从来没有阳光照射,因此温度很低。在这些区域,科学家发现了大量的原始水冰,可能是由彗星或小行星撞击带来的。这些水冰可以被融化和分离成氢气和氧气。
编辑搜图
同时,在月球上的风化层中含有大量的氧元素,占到了60%以上。如果我们能够利用一些化学方法,把这些氧元素提取出来,就可以为基地提供充足的氧气。
例如,我们可以用一种叫作碳热还原法的技术,把风化层中的氧化铁还原成铁和氧气。这样既可以得到氧气,又可以得到铁,后者可以用来制造金属材料或者磁铁。
它还会产生一些副产品,比如二氧化碳、一氧化碳和水蒸气。这些气体也可以被再利用或者储存起来。用来培养一些植物,从而提供食物和更多的氧气。
编辑搜图
中国布局已久
到此,月球基地的主要问题基本上解决了,剩下的就是如何去实施了。而中国早有规划,步步为营,要在2030年前实现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的“勘、研、建”。
早在2020年,中国就通过“三步走”战略取得了月壤,为月壤3D打印机器的实现打下了基础。
与此同时,中国科学家设计了名为“月桂树”的月球基地,它建在月球的火山洞穴中,可以自然地防护月球表面的辐射和温度变化。基地由一个金字塔形的地面入口和一个垂直的核心舱组成,核心舱连接着工作舱和生活舱,这些舱体都是用月球风化层覆盖的可充气拱门构成的。
而在2024年实施的任务中,嫦娥六号将会降落在月球背面南极—艾特肯盆地并开展采样返回和探测。结合上文分析,嫦娥六号很可能承担着探测水冰资源,勘察月球基地选址的责任,并携带3D打印原型机器一同进行初期测试。
编辑搜图
看起来,人们乘坐太空电梯到空间站,然后转乘太空穿梭器去月球过黄金周的未来景象似乎触手可及。
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呢?你觉得中国能按期实现月球基地的建设吗?3D技术建造基地可行吗?还会有哪些困难存在?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吗?